天博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家用相机在自动曝光、自动调整色彩、自动调整白平衡、自动对焦方面,均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按说只要拿起相机就能拍出好照片了,可是为什么我们身边还常常有拿着高级相机,却拍出照片很业余的“摄影师”呢?在一般情况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基本上都是摄影者忽略了构图和取景上的注意事项。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才能拍出一张主题明确、安排合理、宾主位置得当的照片呢?想知道这点,我们得了解取景的基本要求。取景,通俗地说就是你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观察、选取景物。取景直接反映出你的整体素养,体现你认为大千世界中什么是美、什么是有趣、什么更有意义。
那么,怎样的取景才算是比较妥当的呢?妥当的取景至少要达到这样两个要求:首先拍摄者应明确拍摄的主题是什么;其次,通过取景框截取的景物,是由线条、块面、明暗等组成的。你可以通过改变拍摄距离、变换角度、运用光线,使原来并不起眼的线条、块面、明暗,拍摄得悦目动人,将原来杂乱的影景物,组合得井然有序。
一幅好的照片,只能有一个中心,其他景物都是为了说明、烘托中心的。取景时,我们要尽力设法突出和强调这个中心,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这个中心可以是一个或一组人,也可以是一件事或一组物。
摄影和画画一样,应当讲究画面布局。通过布局安排,使照片的画面表现得章法井然,主题突出。自然界的景物与照片上反映出来的景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界的景物是个大世界,人们可以移动视线观察它的任何一个角度,而照片有限的画面只能通过你甄选,拍摄到其中的一个。因此,拍摄者应努力在有限的取景框中,进行布局,创造意境,达到突出主题、主体的要求,使之具有代表性。
全景,就是展现景物全貌的。拍一张人物的全身像,就是人物的全景,通过这张人物的全身像,能比较全面的了解被拍摄者的基本特征。拍一张会场照片,就得把整个会场的规模天博、气氛表现出来。拍摄全景照片,能从宏观上展现景物的全貌,它适用于表现大场面,反映出一定的气氛和气势。
特写主要是反映被摄对象的局部和细部,于细微处见精神天博。比方说拍人物照片,就只拍人物的头部,抓住其最有代表性的眼神和脸形以及五官特征,乃至皮肤质感、头饰中的某些细节,着力揭示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精神面貌和特有的气质。特写与全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全景取其势,特写抓其神,拍摄者可在实践中细细领会。
中景是一种介于全景与特写之间的画面形式。中景既有全景的某些氛围特点,又不失特写某些细节的妙处天博,适合表达情节、传达感情,因此为很多拍摄者经常运用。比如说拍人像,既不是拍人的全部,也不是只拍头部,而是拍大半部。这样,拍摄者可充分借助被摄者的姿势,抓住其形态动姿,反映出被摄者,更多的是拍被摄者与周围人、景、物构成的某些联系,揭示人物所处的环境,人与人之间、人与物(景)之间的特有内涵。
还有人把景别分为大特写、小特写、中景、近景、远景、全景等天博,这只不过是把特写、中景、全景天博,根据拍摄距离的变化,进一步细分而已。
我们的照片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的,因此受画面的限制,我们只有竖幅构图和横幅构图两种方式选择。
一切景物的外轮廓,都表现为一定的线条组合,不同外形的物体,有不同的外形线条。树木、高楼、塔等,都表现为竖直的线条,就一般规律而言,凡表现为竖直线条的景物,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都应该运用竖幅构图,运用竖幅构图,可以表现出景物的雄伟高大,也便于反映被摄体的全貌。
把画面处理为竖幅构图时,要注意使垂直线条有疏密变化,不要让垂直线条平均分割画面,不然会显得过于呆板。究竟在什么情形下可使用竖幅构图,这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由于景物是客观存在的,摄影表现手法要适合表现的对象,但不能千篇一律。有时一些景物尽管表现为竖直为主的线条,有些作者采用横幅构图,反而得到了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这说明任何一种景物,由于拍摄者的感受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运用的表现手法也不一样。构图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拍摄者应当努力使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横幅构图就是运用横画面来拍摄景物。景物外形的主线条为横线时多半采用横幅构图,能表现宽广、开阔、磅礴的气势,如开阔的草原,大面积的花卉等等。
无论是采取横幅构图,还是采取竖幅构图,摄影者都要留心观察景物表现出来的主线条,不要使主要的横线条或竖线条穿过整个画面。因为这些横竖线条的存在,会把整个画面分开,破坏整个画面的整体感。
摄影者只有通过结构明确、光线协调、色调和谐、情节生动的构图,拍摄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照片,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使人赏心悦目,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许多人拍照时喜欢把主体放在中间,大部分情况下,这是摄影取景和构图的大忌,除非是标准像或者对称性很好的物体,否则被摄主体最好放在画面的左边或右边三分之一处或接近三分之一处,而且人的脸应朝向画面的中心,这样画面才不会显得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