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新闻动态 NEWS 当前位置: BANDAO体育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抽象天博与人文的对话——“申城风情·都市交响”摄影论坛落幕
添加时间:2024-06-22

  天博2024年6月20日,“申城风情·都市交响”摄影展在上海宝山区智慧湾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天博,与此同时,摄影展论坛在上海立达学院举行。展览从城市抽象摄影与城市人文摄影两个角度,展出了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杨非凡、潘溯、齐若禺、韦海滨、刘妍君五位青年教师反映申城独特风情的摄影作品,他们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转化为富有韵律的画面,让参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都市的交响乐章。

  展览开幕式上,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林迅教授首先对到场的嘉宾和参与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林院长强调了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摄影人才的使命,并期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学术界与行业之间的深入交流天博,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共同推动摄影艺术的繁荣发展天博。上海立达学院教务处长焦中明教授、传媒学院书记谢倩倩教授作为校方代表先后致辞。焦中明在论坛上就学院学科发展及培养方案修订进行了发言,指出本次摄影展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学院教育成果的体现,对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作为本次论坛的学术主持,沪上知名艺术评论家松教授深入解读了摄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交融,强调了摄影在记录历史重大时刻的重要性,并对摄影技术与艺术流派的相互交融提出了独到见解。松强调,摄影不仅是一种再现现实的技术,更是一种独立的“看见”方式,他指出:“摄影,一种独立的‘看见’”,能够超越表面,触及观者内心,展现个体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而城市是文化和历史的容器,影像则是连接城市历史与现实的触媒,能够激发更深层次的感受与思考。松还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摄影艺术与不同艺术流派的交融,推动了抽象化表达的兴起,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他同时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重大时刻,“拍到重要画面要远远高于画面的美感本身”,强调了摄影在记录和传达社会、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著名摄影理论家林路教授提出,摄影作品应超越表面的美丽,触及观者的内心世界,并体现出创作者对世界的深刻思考。而抽象其实是对于人文纪实的一种映射,更多的是通过人本身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进行解构之后再重新进行表达。城市抽象的摄影作品本质上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解读。林路还强调了摄影作品内核的重要性,他鼓励摄影创作者从主观及内心出发,捕捉并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上海著名摄影家管一明从《被抽象的城市记忆》创作心得作为切入点,引导大家在拍摄作品时,要找到表达的重点,有目的有意识的去进行创作天博。管一明称:“我常游走在街头,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侧面,并用摄影将之展现出来,这是纪实摄影中我们所应该去注意的,摄影作品所记录的是特定时代下的社会精神风貌。”

  澎湃新闻摄影总监许海峰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摄影的情感深度和叙事力量。许海峰认为,创作本身是一件微妙的事情,我们应该拨开表层,深入到内核中,找到表达的方向和内容,坚守自己的创作初心,触发你身体里的觉察力、感受力。他还为大家分享了街头摄影的心得,认为“街头摄影要依仗直觉,切断叙事,不要纠缠。”许海峰说,“摄影,是很认真又很游戏的事情。情感深度是摄影最为重要的内核。摄影是记忆的一个证据。与摄影技术相比,审美是摄影的第一道门槛。摄影的叙事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故事,第二层是情感、信念,第三层是哲学观念”。之后,他向与会者播放了他的作品《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为观众展现了纪实摄影在世纪之交上海的城市发展中的力量。

  论坛互动环节中,刚刚毕业的学生欧阳杰关于如何平衡摄影创作与工作的提问,林路提出了实际的建议,即“先有稳定的生活,再时刻准备着自己的表达。”

  当讨论转向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摄影专业课程建设的影响时,松鼓励大家“不要害怕革新,要勇于拥抱新技术,找到新的突破点”。林路进一步阐述了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变革性作用,并提倡在课程中融入观念艺术的理念,以促进观念摄影的自由发展和艺术家创造力的解放。

  在探讨摄影机背后的眼睛和互联网时代下的观察方式时,齐若禺强调了个人视角的重要性,并呼吁学生们“不被框架所束缚”。林路回应称,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和方式去观察”,形成自己的观念和世界观,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许海峰亦提醒我们,在互联网时代,需要静下心来去观察,用敏锐的感知力去感受这个世界,避免被表面现象和数据所迷惑。

  论坛落幕后,“申城风情·都市交响”摄影展将持续在智慧湾文化艺术中心展出两周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