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广东摄影史:1844-2020》在中篇和下篇中,分别以“裂变与重组,混沌到有序”和“守正与传承,多元与创新”为主题,详细梳理了1949年到1979年和1979年到2020年两大历史阶段。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58年6月,是中国最早的省级摄协之一,至今共举办了28届全省摄影展览,成绩丰厚,奠定了广东作为摄影大省的地位。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吴吕明认为,因“得风气之先”,广东摄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拥有众多全国摄影之最天博。
1949年之后,广东本土摄影成为主流,本阶段30年的发展历程中,广东摄影群体、摄影资源、照相业、艺术观念、摄影载体等渐成体系,经过整合与改革,摄影事业的脉络逐渐清晰。新旧转换的重要时期,广东本土摄影家记录了时代转换点。
书中介绍,广州三大报的创建和发展使之成为1949年之后广东新闻摄影最主要的视觉传播平台,相对于三大报诞生前的私人报馆或官媒而言,此时新闻摄影的专业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实力最雄厚。随着三大报纸的建立,新闻摄影被纳入体制内运作,成为广东摄影的主导,媒体替代照相馆成为共和国前30年广东摄影家的摇篮。
从三大报(系)的创办与发展到通讯社分社和图片社的建立,在共和国前30年间经历了磨合、打造与波折,广东省新闻摄影的资源整合最终完成,纳入了体制化的运作。所有这些意味着广东的新闻摄影不再偏居一隅,既能分享全国各地的摄影资源,又能提供本土的摄影资源,其视觉传播的实力已非1949年之前可比。这为广东在此之后新闻摄影和摄像创作逐渐发力,乃至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打下了基础天博。广东后来产生的著名摄影家、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摄影社团领袖、资深报人、出版家、策展人、摄影教育家、摄影理论家、批评家等,有不少是由此成长起来的。
据介绍,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58年6月,是中国最早的省级摄协之一,至今共举办了28届全省摄影展览,成绩丰厚天博,奠定了广东作为摄影大省的地位。
1979年后,广东所处的历史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并以其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国内摄影界形成重大影响。不仅传统的艺术摄影如此,而且观念摄影、纪实摄影、商业摄影等莫不如此。
从早期(1978—1980年)的粤港沙龙摄影北上,到北方的纪实摄影和当代摄影作品随其观念南下,广东摄影不仅保持了沙龙摄影和商业摄影在国内的优势地位,而且在新闻摄影方面也极有成就,还成为当代艺术摄影的重要地域天博。最终促成广东摄影的多元混生、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
2003-2004年度,于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影展,是当时中国最大型的纪实摄影展览,展出的250多名摄影师的600余幅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风格,还是背后的摄影理念,都涵盖了南北各方的差异,构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的、承前启后的摄影生态价值体系。
与此同时天博,市场经济促进了商业摄影的迅猛发展,广东省不仅照相馆业一度迎来了黄金时代,而且各类广告公司迅速崛起。商业摄影无论是人才配置还是作品在综合性大型影展中所占的比例,都与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分享三分之一的“江山”。
广东文化一直孕育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摄影创作也一样,随着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的普及,“人人都是拍摄者”成为现实。
吴吕明研究认为,因“得风气之先”,广东摄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拥有众多全国摄影之最。而广东摄影的繁荣,主要是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的摄影人为中坚力量。粤港澳三地之间因地缘与语言等关系,在摄影文化交流和沟通上长期形成民间的互动,大家携手互补共进,撑起当今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繁荣。粤港澳大湾区以广府文化为传统,“同声同气”使艺术品位和摄影审美彼此趋同并相互影响,带有显著的粤文化的大众特质。
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纪实摄影是以世俗社会的影像为切入点的,至90年代之后则推出越来越多的图片专题报道或者图本样式,具有较强的新闻性。作者通过街拍、抓拍、跟拍等通讯社模式,完成可供考证的历史事件或社会形态的影像资料,其功能足可“以图证史”(杨小彦语),所以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或社会纪实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