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正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的“艺韵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美术、雕塑、书法、摄影跨年大展”,自2023年12月初开展以来,以其鲜明的主题呈现、强烈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展出作品和“艺韵”之美,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烈观展。展览是内蒙古文艺界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弘扬北疆文化的一次重要活动。展览以“七彩丹青绘北疆”“空间艺术塑北疆”“墨舞中华颂北疆”“光影追风映北疆”4个系列展,分别对应美术、雕塑、书法、摄影4个艺术类别,为树立内蒙古形象、展现内蒙古风采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达和生动的艺术呈现。
这一板块展出的120幅绘画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祖国北疆大地的现实生活、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现实题材作品中,张可扬的《同唱一首歌》以娴熟的油画语言描绘了新时代的人民生活,表现了北疆儿女和首都北京同唱一首歌的时代主题;李俊青的《青城新貌》通过饱满的画面、明快的色彩再现了呼和浩特的城市新貌,表现了现代化青城的新气象;王亚囡的《最好牧场为航天》以独特的形式语言再现了神舟从发射升空到成功返回的动人时刻,讴歌了伟大的航天精神和北疆儿女让出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奉献精神;达·巴雅尔的《北疆卫士》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表现了北疆卫士雪天巡逻的独特生活,讴歌了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刘闻涛的《半月湾》形式新颖地表现了草原牧马的情景,抒情浪漫、温暖动人;林旺的《云阳镇1937.9.6》是一件历史题材作品。画面成功地塑造了3位八路军女战士的动人形象,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由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出发,开赴抗日前线的历史史实。
风景、山水画在展览中占有很大比重天博,这一方面是因为内蒙古东西跨越达2400多公里,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十分适合绘画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美术工作者对故乡自然山川的大爱。展出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艺术地再现了自治区境内不同自然景色的独特之美。经冠一的《乌兰布统》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式构图、青绿山水风格,全景式地表现了乌兰布统草原盛夏季节的动人景象和独特魅力;塞南的《天下黄河》以朴实的水彩画语言描绘了黄河岸边的独特风光,表现了母亲河厚重的历史遗蕴和今日风采;王文霄的《北疆通途》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远处的一辆高铁列车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使主题得到升华;王羽的《西部放歌》画面结构新颖,富有现代意识,体现了对西部自然山川的礼赞。此外,易晶的《准格尔人家》天博、王耀中的《太极湾秋意》、刘乐明的《固阳风景》、崔雪冬的《山河系列·之一》、奥迪的《阿拉善风景》、石钧的《碧野新通道》、长海的《十月记忆》、柳迪的《流云》、云宇峰的《梁地》和张永平的《风之翼—C》等也都采取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北疆自然山川的独特理解和个性表达。
这一板块展出的80余件雕塑作品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雕塑作者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现实生活、风土人情,以及蒙古马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有萨其日拉图的《回信了》,作品表现乌兰牧骑队员收到习回信时喜悦、激动的情景,体现了习对乌兰牧骑和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和勉励;岳布仁的《草原英才》以具象写实的方式塑造了以旭日干等为代表、从内蒙古成长起来的著名科学家的群体肖像,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题;金钢的《绣出美好生活》以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妇女通过学习刺绣脱贫致富的真实事迹为素材,表现草原“绣娘”坐在五角枫下一边刺绣,一边直播带货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时代北疆人民的新生活;郑天则的《朝阳》运用中国民间泥塑造型语言,塑造了典型生动的小学老师和学生的群体形象。幸华银、苏愚的《敖包相会》以广为流传的蒙古族民歌为题材,通过奔腾的双马和两个人物组成环状造型,恰如一个满月的轮廓,很好地吻合了敖包相会的主题。
内蒙古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展览中也得到生动表达。曹甲斌、曹雄的《昭君出塞》通过一队人马疾驰向前的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地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讴歌了民族团结精神;付作栋的《丝路春风》借鉴我国古代陶俑的造型风格,塑造了迎风前行的骆驼和牧人,表达了古丝路文明久远、新丝路春天到来的主题;要鸿鹏的《古道劲风》塑造了3位在风雪中前行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温都苏的《黄河颂》借人的形象表现黄河的象征意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形象,以此表现黄河沿岸人民战天斗地、开拓进取的精神;辛华银、唐勇的《黄河意象》借鉴根雕艺术和草书笔法表现黄河风姿,其造型又如一条中国龙,很好地暗合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大地正在腾飞的鲜明主题。
蒙古马精神是内蒙古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源泉和精神象征,在展览中也得到生动体现。郑天则等的《雄风骏骨》以写意造型和金属焊接的方式,塑造了两匹精神抖擞的骏马,形象地表现了蒙古马的精神品格,也象征北疆儿女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温都苏、杨曦浩的《跃华章》则以概括凝练的线性语言,表现了两匹飞驰的骏马意象,体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奋勇向前、再谱华章的精神。
书法篆刻板块的200件入展作品是从来自自治区内外742位作者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一幅幅饱含激情和文化底蕴的书法篆刻作品,体现了广大书法工作者用书法艺术讲好北疆文化故事、唱响北疆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从书体形式看,真草隶篆行诸体兼备。篆书作品古朴婀娜,取法多样,温咏梅的《黄河与民族精神》、高慧的《文心雕龙·宗经》、杜萍的《题画马诗》取法于秦代刻石小篆,而乔海英的《万物·百事联》、韩建军的《岳阳楼记》则取法于大篆,还有部分篆书作品取法于清代名家小篆,可以说面对丰厚的书法史资源,在取法上体现出一种丰富性。隶书作品在接续传统与求新求变的辩证中找到了契合点,如特邀作者王迺欣的《亮丽北疆》和鞠闻天的《郑福田咏桃李湖》都是取法汉碑而自出机杼的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佳作;入选作品王昆的《郑福田七律》、王文丽的《沁园春·壮美阿拉善》、李聪蓉的《咏北疆诗二首》也是飘逸多姿的用心之作。楷书作品总体印象取法魏碑和取法颜楷的比较突出。安建国的《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与宇哲的《清静·塞北联》是魏碑风格作品。奋武的《玉兔·蛟龙联》、永龙的《传三北·筑绿色联》、杨海鸥的《紫骝马》、邵帅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都是宗法颜体的楷书作品。另外,苏念的《北疆文化》、郭建广的《黄河赋》等小楷作品较为精到,尚有部分取法八大山人的小楷作品入选。行书作品笔走龙蛇、气象峥嵘,如范海波的《蒙古马赋》、孙启君的《沁园春·雪》、姜欣的《北疆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等,或取法“二王”,或取法宋人笔意,用书法艺术本体语言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展览中的草书作品体量较小,李宏涛、范印等作者擅长大草,郁温娟的《蒙古马》则是用章草风格表现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入展的篆刻作品不少,反映出自治区篆刻队伍的发展壮大。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晓航印存》《王刚印痕》《穆翠艳印痕》《陈光辉印选》等。
摄影板块共收到区内外216位摄影家投稿作品1068幅,精选出200幅入展。作品类型包含风光、纪实、民俗、人像等,“为人民留影,为时代写真”,以光影之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着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独特魅力。邢峻峰的《明长城(组照)》《风雪长城》《长城内外(高铁)》、杨建清的《醉美秦长城》《长城雄姿》、乌恩特的《长城,民族的脊梁》、杨孝的《明长城》、刘永生的《清水河明长城》以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内蒙古境内长城遗址的无限风光。李根万的《大河之舞》、诺敏·何的《黄河太极湾》、王清泉的《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张世瑜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平的《万家寨水电站》、白立新的《九曲黄河》展现出黄河流经我区的雄浑壮美景象。
乌勒的《1959年包钢第一炉铁水出炉》天博、乔林的《乌兰夫纪念馆》、许丽清的《乡村文化大院》等作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更为深入地诠释着北疆文化的内涵。内蒙古画报社供稿的《国家的孩子在广场》、朱文雄的《祖国万岁》、薛新玉的《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额博的《创造内蒙古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等反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主题,通过典型瞬间完成较为宏大的叙事。王钧的《即将逝去的毛乌素沙漠(组照)》、姜军的《腾格里沙漠种树的人们》、李贵的《白鹿岛》、刘晓东的《诗画草原》、杜宝山的《赛江南》等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主题,展现出我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崭新面貌。矫立波的《神州凯旋(组照)》、刘海涛的《城市美容师》、王凤展的《青城夜色》、李剑锋的《西拉木伦特大桥》、王凯丽的《高铁工人》、王建平的《神东煤田》等作品反映出新时代内蒙古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
本次展览以600余件作品的宏大体量,通过不同艺术门类的独特之美和雄宏交响,丰富立体地表现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新时代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火热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北疆大地的和谐之美、发展之美、自然之美,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了文艺力量。
正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的“艺韵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美术、雕塑、书法、摄影跨年大展”,自2023年12月初开展以来,以其鲜明的主题呈现、强烈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展出作品和“艺韵”之美,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烈观展。展览是内蒙古文艺界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弘扬北疆文化的一次重要活动。展览以“七彩丹青绘北疆”“空间艺术塑北疆”“墨舞中华颂北疆”“光影追风映北疆”4个系列展,分别对应美术、雕塑、书法、摄影4个艺术类别,为树立内蒙古形象、展现内蒙古风采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达和生动的艺术呈现。
这一板块展出的120幅绘画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祖国北疆大地的现实生活、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现实题材作品中,张可扬的《同唱一首歌》以娴熟的油画语言描绘了新时代的人民生活,表现了北疆儿女和首都北京同唱一首歌的时代主题;李俊青的《青城新貌》通过饱满的画面、明快的色彩再现了呼和浩特的城市新貌,表现了现代化青城的新气象;王亚囡的《最好牧场为航天》以独特的形式语言再现了神舟从发射升空到成功返回的动人时刻,讴歌了伟大的航天精神和北疆儿女让出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奉献精神;达·巴雅尔的《北疆卫士》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表现了北疆卫士雪天巡逻的独特生活,讴歌了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刘闻涛的《半月湾》形式新颖地表现了草原牧马的情景,抒情浪漫、温暖动人;林旺的《云阳镇1937.9.6》是一件历史题材作品。画面成功地塑造了3位八路军女战士的动人形象,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由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出发,开赴抗日前线的历史史实。
风景、山水画在展览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一方面是因为内蒙古东西跨越达2400多公里,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十分适合绘画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美术工作者对故乡自然山川的大爱。展出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艺术地再现了自治区境内不同自然景色的独特之美。经冠一的《乌兰布统》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式构图、青绿山水风格,全景式地表现了乌兰布统草原盛夏季节的动人景象和独特魅力;塞南的《天下黄河》以朴实的水彩画语言描绘了黄河岸边的独特风光,表现了母亲河厚重的历史遗蕴和今日风采;王文霄的《北疆通途》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远处的一辆高铁列车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使主题得到升华;王羽的《西部放歌》画面结构新颖,富有现代意识,体现了对西部自然山川的礼赞。此外,易晶的《准格尔人家》、王耀中的《太极湾秋意》、刘乐明的《固阳风景》、崔雪冬的《山河系列·之一》、奥迪的《阿拉善风景》、石钧的《碧野新通道》、长海的《十月记忆》、柳迪的《流云》、云宇峰的《梁地》和张永平的《风之翼—C》等也都采取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北疆自然山川的独特理解和个性表达。
这一板块展出的80余件雕塑作品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雕塑作者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现实生活、风土人情,以及蒙古马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有萨其日拉图的《回信了》,作品表现乌兰牧骑队员收到习回信时喜悦、激动的情景,体现了习对乌兰牧骑和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和勉励;岳布仁的《草原英才》以具象写实的方式塑造了以旭日干等为代表、从内蒙古成长起来的著名科学家的群体肖像,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题;金钢的《绣出美好生活》以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妇女通过学习刺绣脱贫致富的真实事迹为素材,表现草原“绣娘”坐在五角枫下一边刺绣,一边直播带货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时代北疆人民的新生活;郑天则的《朝阳》运用中国民间泥塑造型语言,塑造了典型生动的小学老师和学生的群体形象。幸华银、苏愚的《敖包相会》以广为流传的蒙古族民歌为题材,通过奔腾的双马和两个人物组成环状造型,恰如一个满月的轮廓,很好地吻合了敖包相会的主题。
内蒙古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展览中也得到生动表达。曹甲斌、曹雄的《昭君出塞》通过一队人马疾驰向前的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地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讴歌了民族团结精神;付作栋的《丝路春风》借鉴我国古代陶俑的造型风格,塑造了迎风前行的骆驼和牧人,表达了古丝路文明久远天博天博、新丝路春天到来的主题;要鸿鹏的《古道劲风》塑造了3位在风雪中前行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温都苏的《黄河颂》借人的形象表现黄河的象征意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形象,以此表现黄河沿岸人民战天斗地、开拓进取的精神;辛华银、唐勇的《黄河意象》借鉴根雕艺术和草书笔法表现黄河风姿,其造型又如一条中国龙,很好地暗合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大地正在腾飞的鲜明主题。
蒙古马精神是内蒙古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源泉和精神象征,在展览中也得到生动体现。郑天则等的《雄风骏骨》以写意造型和金属焊接的方式,塑造了两匹精神抖擞的骏马,形象地表现了蒙古马的精神品格,也象征北疆儿女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温都苏、杨曦浩的《跃华章》则以概括凝练的线性语言,表现了两匹飞驰的骏马意象,体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奋勇向前、再谱华章的精神。
书法篆刻板块的200件入展作品是从来自自治区内外742位作者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一幅幅饱含激情和文化底蕴的书法篆刻作品,体现了广大书法工作者用书法艺术讲好北疆文化故事、唱响北疆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从书体形式看,真草隶篆行诸体兼备。篆书作品古朴婀娜,取法多样,温咏梅的《黄河与民族精神》、高慧的《文心雕龙·宗经》、杜萍的《题画马诗》取法于秦代刻石小篆,而乔海英的《万物·百事联》、韩建军的《岳阳楼记》则取法于大篆,还有部分篆书作品取法于清代名家小篆,可以说面对丰厚的书法史资源,在取法上体现出一种丰富性。隶书作品在接续传统与求新求变的辩证中找到了契合点,如特邀作者王迺欣的《亮丽北疆》和鞠闻天的《郑福田咏桃李湖》都是取法汉碑而自出机杼的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佳作;入选作品王昆的《郑福田七律》、王文丽的《沁园春·壮美阿拉善》、李聪蓉的《咏北疆诗二首》也是飘逸多姿的用心之作。楷书作品总体印象取法魏碑和取法颜楷的比较突出。安建国的《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与宇哲的《清静·塞北联》是魏碑风格作品。奋武的《玉兔·蛟龙联》、永龙的《传三北·筑绿色联》、杨海鸥的《紫骝马》、邵帅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都是宗法颜体的楷书作品。另外,苏念的《北疆文化》、郭建广的《黄河赋》等小楷作品较为精到,尚有部分取法八大山人的小楷作品入选。行书作品笔走龙蛇、气象峥嵘,如范海波的《蒙古马赋》、孙启君的《沁园春·雪》、姜欣的《北疆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等,或取法“二王”,或取法宋人笔意,用书法艺术本体语言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展览中的草书作品体量较小,李宏涛、范印等作者擅长大草,郁温娟的《蒙古马》则是用章草风格表现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入展的篆刻作品不少,反映出自治区篆刻队伍的发展壮大。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晓航印存》《王刚印痕》《穆翠艳印痕》《陈光辉印选》等。
摄影板块共收到区内外216位摄影家投稿作品1068幅,精选出200幅入展。作品类型包含风光、纪实、民俗、人像等,“为人民留影,为时代写真”,以光影之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着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独特魅力。邢峻峰的《明长城(组照)》《风雪长城》《长城内外(高铁)》、杨建清的《醉美秦长城》《长城雄姿》、乌恩特的《长城,民族的脊梁》、杨孝的《明长城》、刘永生的《清水河明长城》以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内蒙古境内长城遗址的无限风光。李根万的《大河之舞》、诺敏·何的《黄河太极湾》、王清泉的《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张世瑜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平的《万家寨水电站》、白立新的《九曲黄河》展现出黄河流经我区的雄浑壮美景象。
乌勒的《1959年包钢第一炉铁水出炉》、乔林的《乌兰夫纪念馆》、许丽清的《乡村文化大院》等作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更为深入地诠释着北疆文化的内涵。内蒙古画报社供稿的《国家的孩子在广场》、朱文雄的《祖国万岁》、薛新玉的《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额博的《创造内蒙古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等反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主题,通过典型瞬间完成较为宏大的叙事。王钧的《即将逝去的毛乌素沙漠(组照)》、姜军的《腾格里沙漠种树的人们》、李贵的《白鹿岛》、刘晓东的《诗画草原》、杜宝山的《赛江南》等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主题,展现出我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崭新面貌。矫立波的《神州凯旋(组照)》、刘海涛的《城市美容师》、王凤展的《青城夜色》、李剑锋的《西拉木伦特大桥》、王凯丽的《高铁工人》、王建平的《神东煤田》等作品反映出新时代内蒙古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
本次展览以600余件作品的宏大体量,通过不同艺术门类的独特之美和雄宏交响,丰富立体地表现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新时代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火热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北疆大地的和谐之美、发展之美、自然之美,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了文艺力量。